豬籠草科 Nepenthaceae

  豬籠草屬 Nepenthes 

     皇室分支(Regiae)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博世豬籠草      Nepenthes boschiana 

豬籠草科  豬籠草屬  皇室分支 (Regiae)

照片來源    iNaturalist   由 Chien Lee 所上傳

包希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boschiana),又稱博世豬籠草,是婆羅洲南加里曼丹省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種加詞來源於約翰內斯·范登博世的名字。它與法薩豬籠草(N. faizaliana)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近緣關係。尚未發現包希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也未有關於包希豬籠草變型或變種的描述。包希豬籠草被歸入「大豬籠草系」中,其中還包括陳氏豬籠草(N. chaniana)、附生豬籠草(N. epiphytica)、艾瑪豬籠草(N. eymae)、法薩豬籠草、暗色豬籠草(N. fusca)、克羅斯豬籠草(N. klossii)、大豬籠草(N. maxima)、寬唇豬籠草(N. platychila)、窄葉豬籠草(N. stenophylla)和佛氏豬籠草(N. vogelii)。

暗色豬籠草     Nepenthes fusca  

豬籠草科  豬籠草屬  皇室分支 (Regiae)

照片來源    iNaturalist   由  ml_ls  所上傳
暗色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fusca)是婆羅洲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海拔分布範圍廣,多附生於苔蘚森林中。暗色豬籠草的種加詞「fusca」來源於拉丁文「fuscus」,意為「深棕色的」或「深色的」,指其捕蟲籠的顏色。

 

柔毛豬籠草     Nepenthes mollis

豬籠草科  豬籠草屬  皇室分支 (Regiae)

照片來源    iNaturalist   由   laffle   所上傳
柔毛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mollis)是婆羅洲加里曼丹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種加詞「mollis」來源於拉丁文,意為「柔軟的」,指其毛被。其僅存在一個單一的乾燥標本,是豬籠草屬中唯一一個獲得公認,卻不清楚其捕蟲籠形態的物種。   

柔毛豬籠草的原生地為陡峭斜坡上的茂密森林,其海拔約1800公尺。現僅知其存在於模式產地凱蒙山上,但由於其周圍的眾多山峰還未經考察,所以其分布可能更為廣泛。查爾斯·克拉克認為其可能出現於苔蘚森林中。

尚未發現關於柔毛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也未發現其種下類群。柔毛豬籠草也沒有任何的同物異名。其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等級為數據缺乏。

 

窄葉豬籠草     Nepenthes  stenophylla

豬籠草科  豬籠草屬  皇室分支 (Regiae)
照片來源    iNaturalist   由 Shawn O'Donnell  所上傳
窄葉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stenophylla)是婆羅洲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種加詞「Stenophylla」意為「窄葉的」。其漏斗狀的捕蟲籠可高達25公分。其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無危物種。窄葉豬籠草被歸入「大豬籠草系」中,其中還包括包希豬籠草(N. boschiana)、陳氏豬籠草(N. chaniana)、附生豬籠草(N. epiphytica)、艾瑪豬籠草(N. eymae)、法薩豬籠草、暗色豬籠草(N. fusca)、克羅斯豬籠草(N. klossii)、大豬籠草(N. maxima)、寬唇豬籠草(N. platychila)和佛氏豬籠草(N. vogelii)。

其種加詞「stenophylla」來源於希臘文「steno」和「phylla」,意為「狹窄的葉片」,指其葉片的形狀。

豹斑豬籠草  Nepenthes burbidgeae

豬籠草科  豬籠草屬  皇室分支 (Regiae)

照片來源    iNaturalist   由  Jay Pruett  所上傳

 豹斑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burbidgeae)呈片狀的分布於婆羅洲沙巴的金納巴魯山及坦布幼崑山附近。其種加詞「burbidgeae」來源於弗雷德里克·威廉·伯比奇的姓氏「Burbidge」。

豹斑豬籠草可能是所有產於金納巴魯山的豬籠草中最稀有的。它典型的原生地為苔蘚森林和山地森林中低矮的灌木叢和開闊的陡峭山脊根據2000年的評估,豹斑豬籠草已被列入了《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保護狀況為瀕危。

克洛斯豬籠草     Nepenthes  klossii    

豬籠草科  豬籠草屬  皇室分支 (Regiae)

片來源    iNaturalist   由  Chien Lee   所上傳
克羅斯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klossii),又稱克洛斯豬籠草,是新幾內亞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

克羅斯豬籠草為藤本植物。莖可攀爬至數米的高處。
克羅斯豬籠草的葉片革質,具柄,呈長圓形至披針形,可長達25公分,寬至9公分。葉尖為鈍尖,葉基驟縮成槽狀葉柄,可長達6公分,葉柄的兩翼寬度不超過5公釐。中脈兩側各有3條縱脈。縱脈從葉柄發出,平行於中脈延伸於葉片的外三分之四。羽狀脈不明顯。籠蔓通常為葉片長度的1至1.5倍,與葉片銜接處直徑約為2公釐,與捕蟲籠銜接處直徑約為5公釐。籠蔓的中部常出現籠蔓圈。
克羅斯豬籠草上位籠和下位籠腹面的籠翼不寬於9公釐,翼須可長達7公釐。
克羅斯豬籠草上位籠與籠蔓的銜接處會形成一個可寬達45公釐的彎曲。其呈窄漏斗形,偶爾為管狀,可高達26公分,寬至7公分。上位籠的籠翼常縮小成一對隆起。籠口不寬於4公分,前部傾斜,基部向上拉長,但不形成唇頸。唇平展,前部寬約3公釐,基部寬約14公釐。唇肋可高達1公釐,間隔約為1.5公釐。唇內緣平滑,無唇齒。捕蟲籠內表面的下部布滿細小的覆蓋型消化腺。籠蓋接近圓形,基部略成心形,可長達5公分,寬至5公分。籠蓋下表面的基部具一個橫向扁平的附屬物,其不寬於8公釐。籠蓋的下表面及其附屬物覆滿了大小不一的蜜腺,其中心凹陷,且具黑框。籠蓋基部的後方有一根不分叉的籠蔓尾,長度約為20公釐。
克羅斯豬籠草的花序為總狀花序。總花梗可長達18公分,花序軸可長達14公分。每個花梗帶1至3朵花,可長達10公釐。花被片為長方形,長3公釐,寬1公釐。果莢長約15公釐,基部明顯縮小,末端略微縮小。
克羅斯豬籠草葉片的下表面具有密集的金色毛被,其由星狀的短毛、分叉長毛和更長的不分叉長毛(長度可達7公釐)組成。葉片的上表面光滑。捕蟲籠和籠蔓覆蓋著類似葉片下表面的毛被,但較稀疏。籠蔓尾具有相當茂密的短毛被。此外,果莢和花被片的外表面也具有毛被。
克羅斯豬籠草的捕蟲籠為具紅色斑點,籠蓋為紫色。乾燥標本為黃色,捕蟲籠內表面為淡藍色,蠟質區表面呈白霜狀。

 

倒披針葉豬籠草*       Nepenthes oblanceolata  (無資料)

寶特瓶豬籠草     Nepenthes  truncata 

豬籠草科  豬籠草屬  皇室分支 (Regiae)

照片來源    iNaturalist   由   Eric Hunt   所上傳
寶特瓶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truncata)菲律賓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種加詞「truncata」來源於拉丁文「truncatus」,意為「截形的」。其分布於迪納加特、萊特島和民答那峨島。[3]其生長於海拔0至1500米處。寶特瓶豬籠草的特徵為其葉片呈截形,捕蟲籠巨大,可高達40公分。

羅伯坎特利豬籠草(N. robcantleyi)曾被認為是寶特豬籠草的一個變型。

食蟲性
2006年9月29日,法國里昂植物園內的寶特瓶豬籠草的捕蟲籠內發現了一隻淹死老鼠,並拍攝的照片。其為寶特瓶豬籠草成功捕食到哺乳動物的第一次記錄。之前僅已知馬來王豬籠草(N. rajah)和萊佛士豬籠草(N. rafflesiana)偶爾可以捕捉到小型哺乳動物。

圓盾豬籠草 Nepenthes clipeata

圓盾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clipeata),又稱盾葉毛豬籠草,是婆羅洲西加里曼丹黑山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生長於近乎垂直的花崗岩壁上,海拔約600米至800米。其種加詞「clipeata」來源於拉丁文「clipeus」,意為「圓盾形」,是指其葉片的形狀。

圓盾豬籠草是豬籠草屬中極其瀕危的物種之一。1995年發現僅存在15棵野生植株。

豬籠草科  豬籠草屬  皇室分支 (Regiae)

照片來源    iNaturalist   由  Chien Lee 所上傳
圓盾豬籠草最大的特點是其圓盾形的葉片,即其籠蔓是從距葉片末端一定距離的葉片背面穿出,而非從圓盾形葉尖伸出。其捕蟲籠體型較大,可高達30公分。捕蟲籠基部為球形,上部為漏斗形。圓盾豬籠草的捕蟲籠只有一種形態,且莖沒有攀爬的能力,最多僅可長達2米。其花序較小,長度很少超過25公分。植株的所有部分都披被著棕色的長毛。

B·H·丹瑟在他的專著中這樣寫道:

“    圓盾豬籠草是豬籠草屬中最特別且最引人注目的物種之一。特別是它接近圓形的厚實葉片,從距葉片末端一段距離伸出的不捲曲的粗短籠蔓,及無籠翼的捕蟲籠和拱形的籠蓋,都非常的特殊。類似的特殊葉片形態,僅出現於菲律賓特有的寶特豬籠草身上。目前還不知道圓盾豬籠草是以什麼方式生長的。以下是我覺得有可能的情況。圓盾豬籠草不會攀爬。短而健壯的莖、葉柄和籠蔓證明,該物種存在於開闊的地區。但我無法想像當葉片水平展開時,捕蟲籠是以什麼方式出現的。因此,我認為這種植物生長於黑山垂直的岩壁,且其葉片垂直,捕蟲籠位於葉片的後方。但是,圓盾豬籠草應該不可能只長在岩壁上,但目前尚未清楚,或許它還生長於其他地方。    ”
尚未有關於圓盾豬籠草的變型或變種的描述。

勞氏豬籠草     Nepenthes  lowii    
勞氏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lowii)是婆羅洲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得名於在金納巴魯山發現勞氏豬籠草的休·洛。勞氏豬籠草是豬籠草屬較為特殊的物種,其上位籠強烈收縮,唇大大縮窄,籠蓋的下表面具有許多毛鬚。

豬籠草科  豬籠草屬  皇室分支 (Regiae)

照片來源    iNaturalist   由  Andy J. Boyce 所上傳

勞氏豬籠草為藤本植物。莖呈圓柱形,可長達10米,直徑可達20公釐。節間距可達8公分。

勞氏豬籠草的葉片為革質,具柄,呈長圓形-披針形,可長達30公分,寬至9公分。葉尖圓,葉基驟縮。葉柄呈槽狀,可長達14公分。其包住莖周長的三分之二到五分之四。中脈兩側各有3至4條縱脈。羽狀脈直向延伸或傾斜延伸。籠蔓可長達20公分,通常不形成籠蔓圈。

豬籠草科  豬籠草屬  皇室分支 (Regiae)

照片來源    iNaturalist   由  teresap 所上傳

勞氏豬籠草下位籠的下部為球形,中部收縮成葫蘆形,上部再擴大。下位籠比上位籠小,高僅可達10公分,寬盡可達4公分。因勞氏豬籠草會迅速的進入攀援階段,所以它的下位籠很少見。腹面的籠翼常僅出現於捕蟲籠的上半部。唇為圓柱形,基部寬大。其可寬達12公釐,具突出的唇齒與唇肋。內緣部分約占截面表面總長度的62%。下位籠內表面的下半部覆蓋著腺體。蠟質區稀少。籠蓋為圓形,其下表面具極茂密的肉質長鬚,可長達2公分。除此之外,籠蓋無其他附屬物。籠蓋基部後方的籠蔓尾不分叉。

豬籠草科  豬籠草屬  皇室分支 (Regiae)

照片來源    iNaturalist   由  Chien Lee 所上傳

勞氏豬籠草的上位籠非常特別,其下部為球形,中部劇烈收縮,上部為漏斗形。上位籠體型較大,可高達28公分[5],寬至10公分。上位籠的籠翼大大縮窄。籠口邊緣的唇僅剩下一系列唇肋。上位籠內表面整體都為腺體區,無蠟質區。籠蓋外翻,為卵形-橢圓形,可長達15公分,寬至9公分,無附屬物。籠蓋下表面具大量長約2公分的長鬚。籠蔓尾和下位籠一樣不分叉。勞氏豬籠草的上位籠非常堅硬,幾乎是木質的。枯萎以後,仍可完好的保持形狀

勞氏豬籠草的花序為總狀花序。總花梗可長達20公分,花序軸可長達25公分。花梗可長達20公釐,帶兩朵花,無苞片。萼片為長方形,可長達5公釐。一項對來自標本(J.H.Adam 2406、J.H.Adam 2395和SAN 23341,採集於海拔1700至2500米處)花粉大小的研究顯示,其570粒花粉的平均直徑為33.0微米(標準誤為0.2,變異係數為7.8%)。勞氏豬籠草植株的大部分無毛被。僅花序、發育中的組織及葉片邊緣具有棕色的短毛被。

細毛豬籠草     Nepenthes  pilosa     

細毛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pilosa)是婆羅洲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特點是具有密集的黃棕色長毛被;籠蓋下表面具一個獨特的鉤狀附屬物。其種加詞「pilosa」來源於拉丁文「pilosus」,意為「毛髮」。

細毛豬籠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與陳氏豬籠草(N. chaniana)混為一談,除了模式標本外,所有在2006年正式描述陳氏豬籠草前鑑定為細毛豬籠草的標本實際上全都是陳氏豬籠草。

雖然安西婭·飛利浦和安東尼·蘭姆在所著的《婆羅洲的豬籠草》一書出版於陳氏豬籠草的正式描述前,不過在該書中已有使用俗名——「金毛豬籠草」(Golden-Furred Pitcher-Plant)來稱呼這個物種。

豬籠草科  豬籠草屬  皇室分支 (Regiae)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具下位籠的細毛豬籠草的蓮座狀植株
細毛豬籠草為藤本植物。莖可長達7米,寬至9公釐,呈圓柱形。節間距可達7公分。

細毛豬籠草的葉片具柄,革質或薄革質。葉片為倒卵形-披針形至披針形。其可長達30公分,寬至7.5公分。葉尖圓或為短漸尖,可能略呈盾形。葉基漸狹。葉柄為三角形,可寬達6公釐。其呈槽狀,抱莖,並可下延2.5公分,基部驟縮呈圓形。中脈的兩側各有4至5條縱脈。羽狀脈不明顯或呈不規則的網狀。籠蔓通常為葉片長度的1至2倍。

細毛豬籠草的下位籠的下半部呈卵形,上半部呈圓柱形。可高達10公分,寬至4公分。腹面不具籠翼,取而代之的是一對明顯的隆起。籠口傾斜。唇平展,基部可寬達7公釐。唇肋的間距為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公釐,唇齒的長大於寬。下位籠籠身膨大處的內表面為腺體區。每平方公分覆蓋著600至700個消化腺。籠蓋大致呈圓形或心形,長寬都約為2.5公分。其基部的中線處具一根相對平坦的籠蓋骨。籠蓋下表面散布著蜜腺,越靠邊緣的蜜腺體型越小,數量越多。

細毛豬籠草的上位籠與籠蔓的銜接處形成一個寬15至20公釐的彎曲。其呈漏斗形,體型比下位籠大,可高達18公分,寬至8公分。與下位籠一樣,籠翼也縮小為一對明顯的隆起。籠口前部幾乎水平,基部向上拉長為一個可高達3公分的唇頸。唇平展,可寬達12公釐,唇肋的間距為三分之一公釐。整個上位籠的內表面都覆滿了非常小的覆蓋型腺體,每平方公分有2000至2500個。籠蓋接近圓形或心形,可長達7公分。整個籠蓋的下表面都覆蓋著蜜腺,並在基部附近具有一個明顯的鉤狀附屬物。

細毛豬籠草具發達的黃棕色毛被。尤其是植株發育中的部分和成熟葉片的下表面。葉片的上表面無毛被。
細毛豬籠草乾燥標本的莖和葉片的下表面為紅棕色,而葉片的上表面通常為淡黃色。

維奇豬籠草     Nepenthes  veitchii

豬籠草科  豬籠草屬  皇室分支 (Regiae)

照片來源    iNaturalist   由 Kinmatsu Lin所上傳

維奇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veitchii)是婆羅洲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廣泛分布於婆羅洲西北部。其種加詞「veitchii」來源於維奇苗圃的主人,詹姆斯·維奇。

低地地區的樹林中維奇豬籠草常附生,其以葉柄環抱樹杆向上生長。而在高地地區泥炭沼澤的維奇豬籠草則多陸生。巴里奧地區的維奇豬籠草似乎嚴格陸生,未在該地區觀察到其附生植株。此外,低地地區和高地地區的維奇豬籠草在形態上也有區別,低地變型比高地變型的唇窄。

維奇豬籠草被認為產於菲律賓的羅伯坎特利豬籠草(N. robcantleyi)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近緣關係。其也與寶特瓶豬籠草(N. truncata)進行了比較。

鞍型豬籠草     Nepenthes  ephippiata

鞍型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ephippiata)是婆羅洲特有的的熱帶食蟲植物。其種加詞「ephippiata」來源於拉丁文「ephippium」,意為「鞍布」。其存在於沙勞越中部的霍斯山脈,及加里曼丹的拉亞山(Mount Raya)和勒桑山(Bukit Lesung)。產於霍斯山脈的鞍型豬籠草無產於中加里曼丹的鞍型豬籠草具有的下延葉柄。鞍型豬籠草與勞氏豬籠草(N. lowii)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近緣關係。

豬籠草科  豬籠草屬  皇室分支 (Regiae)

照片來源    iNaturalist   由  Chien Lee 所上傳

B·H·丹瑟在其1928年的專著《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豬籠草科植物》中描述了鞍型豬籠草,其基於一份僅有一段莖和一個花序的標本。

尚未發現鞍型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

 

大豬籠草     Nepenthes maxima

B·H·丹瑟在其1928年的專著《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豬籠草科植物》中描大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maxima)是一種廣布於蘇拉威西、新幾內亞和摩鹿加群島的熱帶食蟲植物。其也可能存在於沃沃尼島。

大豬籠草被歸入「大豬籠草系」中,其中還包括包希豬籠草(N. boschiana)、陳氏豬籠草(N. chaniana)、附生豬籠草(N. epiphytica)、艾瑪豬籠草、法薩豬籠草(N. faizaliana)、暗色豬籠草(N. fusca)、扎克里豬籠草(N. zakriana )、N. dactylifera 、克羅斯豬籠草(N. klossii)、寬唇豬籠草(N. platychila)、窄葉豬籠草(N. stenophylla)、柔毛豬籠草(N. mollis) 和佛氏豬籠草(N. vogelii)。

常見於蘇拉威西的某些變型常具有明顯波浪狀的葉片。個別極端個體的葉片翼即使下延至下部整個節間,但其仍可能呈高度波浪狀。這種波浪狀的葉片是由於葉緣細胞生長造成的,由於其葉片質薄,從而導致其葉片呈波浪狀以降低其應力勢能。

雖然柯蒂斯豬籠草(N. curtisii)為該物種的異名,但其也被用於指代其他許多栽培種。

大豬籠草捕蟲籠的形態特徵多變。捕蟲籠可為純綠色或帶斑點,少數斑點眾多,幾乎為黑色。不同變型的唇也存在差異,產自新幾內亞的變型其唇較寬。

豬籠草科  豬籠草屬  皇室分支 (Regiae)豬籠草科  豬籠草屬  皇室分支 (Regiae)豬籠草科  豬籠草屬  皇室分支 (Regiae)豬籠草科  豬籠草屬  皇室分支 (Regiae)豬籠草科  豬籠草屬  皇室分支 (Regiae)
產於蘇拉威西的大豬籠草上位籠,其生長的海拔高度從左至右一至三為400米、四至五為700米
豬籠草科  豬籠草屬  皇室分支 (Regiae)豬籠草科  豬籠草屬  皇室分支 (Regiae)豬籠草科  豬籠草屬  皇室分支 (Regiae)豬籠草科  豬籠草屬  皇室分支 (Regiae)豬籠草科  豬籠草屬  皇室分支 (Regiae)
產於新幾內亞的大豬籠草上位籠,其生長的海拔高度從左至右分別為1500米、1600米、1700米、2300米和2600米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馬來王豬籠草     Nepenthes rajah

馬來王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rajah),又名王侯豬籠草、拉賈豬籠草及豬王豬籠草,是婆羅洲馬來西亞沙巴坦布幼崑山附近及金納巴魯山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馬來王豬籠草僅生長於蛇紋石土壤基質中,特別是有地下水滲出、土壤鬆散且長期濕潤的地區。其海拔分布範圍為1500米至2650米,因此馬來王豬籠草被認為是高山或亞高山植物。由於其分布局限,馬來王豬籠草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估為瀕危物種,列於《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中。

豬籠草科  豬籠草屬  皇室分支 (Regiae)

照片來源    iNaturalist   由   Kaitlyn 所上傳

馬來王豬籠草以巨大的瓮形捕蟲籠而著名。其捕蟲籠可高達41公分,寬至20公分。容積可達3.5升,其中的消化液可達2.5升,為豬籠草屬中捕蟲籠容積最大的物種。馬來王豬籠草另一個形態上的特徵為葉片與籠蔓的盾形銜接方式,其籠蔓並不由葉尖伸出,而是從距離葉尖2至5公分處的葉片下表面伸出。該特徵僅出現於少數豬籠草屬物種上。

豬籠草科  豬籠草屬  皇室分支 (Regiae)

照片來源    iNaturalist   由  Susan Myers 所上傳

馬來王豬籠草的捕蟲籠偶爾可捕獲脊椎動物甚至小型哺乳動物,曾在其捕蟲籠中發現過淹死的老鼠。馬來王豬籠草與萊佛士豬籠草是僅有的兩種有捕獲哺乳動物野外記錄的豬籠草屬物種。馬來王豬籠草偶爾能捕獲青蛙、蜥蜴甚至鳥類等小型脊椎動物,但這些個案涉及的動物可能患病,所以並不具有普遍性。昆蟲,特別是螞蟻,是其上位籠及下位籠的主要獵物。

雖然馬來王豬籠草以捕食和消化動物而著名,但其捕蟲籠中仍生活著大量其他生物體。這些生物體被認為與馬來王豬籠草之間存在著互利共生的關係。其中許多動物專門生活在其捕蟲籠中,離開即無法生存。這些動物被稱之為依豬籠草底內動物。有兩種蚊類即得名於馬來王豬籠草:馬來王庫蚊和馬來王巨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主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